期刊简介
中华医学会主办,四川大学承办。本刊以报道我国医学遗传学、人类遗传学和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、技术方法等最新研究成果;以从事医学遗传学工作的各科临床医生、计划生育工作者、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有关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。设有述评、论著、技术与方法、综述、调查报告、遗传咨询、临床细胞遗传学、病例报告等栏目。 从1998年以来被美国《医学索引》(IM)、《化学文摘》(CA)、《工程索引》(EI)、ISI数据库的Biological Abstracts及BIOSIS Previews,波兰《哥白尼索引》(IC),荷兰《医学文摘》(EM)和俄罗斯《文摘杂志》(AJ)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。
往期目录
-
1999
-
2000
-
2001
-
2002
-
2003
-
2004
-
2005
-
2006
-
2007
-
2008
-
2009
-
2010
-
2011
-
2012
-
2013
-
2014
-
2015
-
2016
-
2017
-
2018
首页>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

- 杂志名称: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
- 主管单位:中国科学技术协会
- 主办单位:中华医学会
- 国际刊号:1003-9406
- 国内刊号:51-1374/R
- 出版周期:双月刊
期刊荣誉:2000年获四川省优秀期刊一等奖期刊收录: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(含扩展版), 万方收录(中),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, 北大核心期刊(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), 维普收录(中), 剑桥科学文摘, 知网收录(中), 统计源核心期刊(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),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(日), Pж(AJ) 文摘杂志(俄), 文摘杂志, 哥白尼索引(波兰), 医学文摘, CA 化学文摘(美)
坏死性淋巴细胞性毛囊炎一家系三例
蒋子栋;何林;毛旭明
关键词:坏死性, 淋巴细胞, 细胞性, 毛囊炎, 先证者, 皮肤损害,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, 家系调查, 女性患者, 病理检查, 皮损, 火山口, 自愈, 周围浸润, 细胞浸润, 四肢, 临床诊断, 临床特点, 近亲结婚, 角化过度
摘要:先证者 男,63岁。出生时皮肤正常,自30多岁始,无明显诱因左手背出现一黄豆大红色丘疹样物,顶部有黑头,伴疼痛。渐渐形成粉瘤,破溃后,有白色皮脂样物溢出,局部出现暗黑色、粘着性出血性痂。血痂自行脱落,留下永久性、火山口样疤痕。此后,在患者面部、颈部、四肢和躯干的皮肤,相继出现相同病变。但右侧鼻翼旁出现类似病变后,皮损色黑、刺丛状向外周扩展,不脱落,边缘呈鼠咬状。曾在耳廓、下颌下及四肢皮下形成结节并继发感染。病理检查发现:表皮角化过度,角化不全;颗粒层增生;棘层不规则肥厚、假性上皮瘤样增生;真皮层内可见毛囊角栓形成、淋巴细胞在血管及毛囊周围浸润。病理诊断为坏死性淋巴细胞性毛囊炎。 家系调查:先证者的父母,非近亲结婚,已经去世。患者述其父有相同的疾病,而母亲正常,先证者3个弟弟及1个妹妹未患病。先证者之子,现42岁,出生时皮肤正常,自30岁起,全身出现同样的皮损表现。其孙10岁,目前全身皮肤正常。 讨论 坏死性淋巴细胞性毛囊炎[1](necrotizing lymphocytic folliculitis)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,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皮肤损害特点和病理表现。其临床特点为病因不明,出生时、年幼时皮肤正常,发病年龄为30~50岁,皮损并不局限于面部,可以自愈,自愈后留下火山口样疤痕,又称为坏死性天花痘疮样痤疮(acne necrotica或varioliformis)。病理检查类似毛囊炎的表现,但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与普通的毛囊炎不同。我们确诊先证者后,对该家系调查发现,患者的父亲、儿子有同样疾病,而家族中无女性患者,符合伴性遗传,变异基因初步定位于Y染色体上[2]。目前我们正进行深入研究,寻找基因突变的位点,基因治疗是终手段。
友情链接